学社制下农学院实践类课程改革与创新的思考与意见

    2024-03-05 19:44:28           浏览数:0

  随着学校学社制的逐步推进,实践教学在高等教育中的地位日益凸显。为了结合农学专业的实际特点,进一步增强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农学院全体教职工于3月5日在A4-407会议室针对学社制下实践实验课程改革、创新开展研讨会。

  杨锦忠教授提出学社平台落地是一个实践平台,更是践行跨学科教学、大观念大单元教学的良好机会。以“实践出真知”为路径指南,解决农业生产问题,要求能够活学活用知识,由低到高递进,从大一到大四,四年不断线,层层递进,年年进步。

  郑芝荣教授提出以校内露天农场与塑料大棚建设为实践基地进行实践教学的改革。通过拉客土进行学校露天农场的改造,建设智能塑料大棚,种植各种植物,如小麦、玉米、花生、棉花、草莓、花卉等,为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真实的实践环境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李雯雯博士针对目前学校开展的学社,从科研能力方面进行探讨,提出学生参与大赛以及老师课题对提高学生科研能力的重要性。

  安琪老师提出花卉繁殖与养护学社中,在花卉育苗期学习扦插技术,本学社通过对接花卉园艺公司,学习花卉养护技术,通过实际操作,学生可以更加直观地感受到理论知识的应用场景。在学社进行中,会产生大量相关的数据,这些不仅可以作为学生的科研项目,也可以作为毕业论文中的一部分,从而保证学生毕业论文的质量。

  陈景丽老师提出可开设育种(配备大田),种子生产(配备大田),种子加工(配备种子清选,种子包衣,丸粒化,种子带等相关设备),脱毒苗生产(无菌实验室条件)等相关方向。

  齐林老师提出以增强学生实践能力为目标的学社课程内容。结合自身所授课程如:《作物育种学实验》,在完成大纲要求的四个作物育种实验基础上,结合农场其他作物的生长季节,扩展学习作物生长习性、繁殖和育种方式,了解作物花器构造和开花习性,并进行繁殖育种实践练习。农学有些许专业课程,都是需要在田间实际操作,所以针对种子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学生,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还是需要有场地,并能够有人专门管理保证作物良好生长。

  赵铭老师提出在学社开展初期,基于学院大棚建设还未落实的情况,我们把实践地点落在实验室,首先进行的项目是芽苗菜的种植为后续大棚的作物种植打下基础,同时学院的芽苗菜智能种植箱的项目已经落地,未来要达到的种植箱是可以远程控温控湿的。当大棚建成后,学生可以把实验室学习到的种植技术应用到大棚实践,传感器技术也更适用于大棚。

此次探讨会更加明确了学社制开展的必要性,回答好“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的问题。通过学社,学生可以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培养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自主学习和团队合作能力的发展,以及对自身职业发展的规划和定位。这种联系使学生能够更好地应对未来的工作挑战,并取得更好的成就。

  

  

  

  

电话:0532-86661234   E-mail:hx@hx.cn邮编:266100
地址:青岛市九水东路588号
版权所有:青岛恒星科技学院   鲁ICP备20007371号-1